对糖尿病的治疗,尤其是对新诊断的二型糖尿病,很多指南提倡尽早使用胰岛素,不但可以尽快控制高糖状态,而且还可以使胰岛B细胞功能得以休整和恢复,达到临床上的“蜜月期”。只是现在很多病人存在认识上的误区,不愿接受胰岛素治疗。因此还需要我们医务人员的努力,加大对糖尿病认知的宣传。
下面谈谈自己看到的胰岛素使用方法和经验看法: 一、首先胰岛素量分为三方面,即基础胰岛素,餐时胰岛素和调整胰岛素。 基础胰岛素量的确定:一般0.2----0.3U/Kg,胰岛素种类:中效胰岛素(NPH) 餐时胰岛素量的确定:从0。05――0。1U/Kg开始。胰岛素种类:普通胰岛素。 调整胰岛素的确定:当血糖≥8.3mmol/L时血糖每增加2.7mmol/L加用1---4U与上述同型的胰岛素(餐时加用)。 二、如果不能控制血糖水平,要考虑到影响血糖的其它因素,从基础胰岛素开始,每一到二天调整10%--20%,使血糖达标。如果效果不好,还可校正调整胰岛素的量。 三、在调整胰岛素量时,还要考虑到体重和胰岛素的抵抗情况。 比如消瘦的,敏感的,可能调整时要少加量。BMI值比较大的,可能就要适当增加调整量。 对于每天胰岛素用量较大的,或者服用糖皮质激素的,调整时的量可能要更大。但随着病人高糖状态的改善或基础病的好转,胰岛素的敏感性会很快改变。 四、一般情况下,糖尿病得到良好控制的患者,基础胰岛素和餐时量比为1∶1。 五、为了病人出院后使用方便,我们一般在其住院期间就使用诺和灵30R,或50R.,根据餐后和空腹血糖调整好剂量,并预测其工作量计算每日摄入热值和进餐食物分配,让其进行适当调整。这样,时间长了病人自己就可以调整了。 现在又有胰岛素类似物等新的剂型,比如诺和锐,可以更接近模拟胰岛功能。使用更方便。 六、为了减少胰岛素的用量,可以加用二甲双胍。 临床上胰岛素的使用,很大程度上有经验在里面,没有一定的程式可以完全准确计算,这就是个体化原则,要尽可能准确评估每个患者的情况,做出最适合的胰岛素治疗方法,让患者在短时间内看到胰岛素使用的效果,提高其依从性。 为了减少注射次数,还不影响疗效,增加治疗顺应性,应运而生了一些简化治疗方案。主要是利用不同的胰岛素剂型起效的差别,混合后注射,可以产生即能控制餐后又能控制基础的双相的胰岛素。最常见的是RN混合,因为R持续时间为8小时,N起效时间为1.5小时,4-12小时作用高峰,RN混合后4--5小时R下降期和N上升期可以联合形成另一个高峰,并且能够持续一定时间。R控制注射后30分钟的餐后血糖,N控制下餐后的血糖或空腹血糖。这样强化治疗就可以简化为2RN。这样一些不愿意多扎针,或无条件中午注射的人,也能够获得较合理的治疗。 早晨前RN注射:30分吃早饭,5小时吃午饭。如果早餐后血糖控制太低,午餐前易发生低血糖。中午吃饭时间因人而异,又因注射部位,活动,早饭结构有不同。有条件的人可以测早饭后2,3,4,4.5,5,5.5小时血糖,以了解你自己的血糖低谷,此点就是你的中午胰岛素作用高峰,此前30分为你的进餐时间。另外N作为午餐后血糖的控制主体,峰值较小,时间较长,进餐量不易过大。必要时可以分餐或加用拜唐苹(药物分餐),以利于血糖控制。 晚餐前RN注射:30分后吃晚饭,最好将晚餐留1/4,作为睡前夜宵。因为如前所述,注射后4--5小时可以有另一个高峰,易于产生低血糖。 虽然理论上N高峰持续4-12小时,但是其作用较强时间8小时左右。对一些黎明现象较重的人,这种方法的空腹血糖控制效果不好。这时可以将N改为睡前注射。 原则:胰岛素贯穿糖尿病治疗的始终 血糖轻度上升:4-6单位 长效胰岛素 中度上升:20-30单位 预混胰岛素 重度上升:胰岛素强化治疗 还不能控制:加用单剂的增敏剂,拜唐平 再不好:胰岛素强化治疗加用多种口服药联合应用。 本方案的特点:强化了2型糖尿病胰岛素绝对量或相对量不足的根源,予以积极的补充,体现一种另类的思维。与国内的传统截然不同,也是一家之言。但是临床实行很难。它的本质就是用胰岛素替代促泌剂。减少对剩余胰岛细胞的损害。但是:对于以抵抗为主的肥胖病人,效果较差。甚至会加重高胰岛素血症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