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儿脂肪泻
小儿脂肪泻病因很多,如胰腺功能不全等均可引起。表现为粪便量增多,多臭味,灰白色,含有脂肪,腹部膨大,由于肠内存有不消化物质,且肠肌软弱,积存气体所致,小儿多身体瘦小。中医认为,这是由小儿脾胃娇弱,脾气不能运化谷物,睾丸炎随浊物而下所致。本病治疗,以健脾利湿为基本方法。
药用 苍术7克、防风7克、羌活7克、升麻5克、柴胡5克、建曲6克(包煎)、麦芽6克、泽泻6克、猪苓6克、炙甘草3克、陈皮3克、炙鸡金9克、焦楂曲各30克,水煎服。腹泻甚者加诃子6克、赤石脂5克;腹胀者加槟榔5克。临床3~5剂可愈。
霉菌性腹泻
霉菌性腹泻常由机体抵抗力低下以及长期口服多种广谱抗生素,导致肠道菌群失调,或过用激素而致。腹泻次数每日3~10余次不等。有时大便呈豆腐渣状、绿色,严重者造成肠黏膜溃疡而成血性大便。治疗除停用抗生素和激素之外,以扶脾止泻为治则。
药用 山药30克、扁豆20克、泽泻10克、黄连10克、金银花9克、柴胡9克,焦楂曲各30克,水煎浓汁80毫升,分3次服,一日服完,平均4~5天治愈。
小儿“脚气型”泄泻
脚气病是一种维生素B1缺乏性疾病。患者早期表现为胃纳欠佳,腹部不适,易疲劳、烦躁、失眠,记忆力减退,体重下降。继则可有以肢端麻木、感觉异常、站立困难等为主要表现的多发性周围神经炎、脚气性心脏病和脚气性精神病。乳母若缺少维生素B1,婴儿饮乳即泻。
“脚气型”泄泻特点,婴儿出生后不久即开始泄泻,便色青,夹有奶块,次数频多,5~6个月的婴儿,泄泻已有4~5个月病史,小便如常,睾丸炎尚可,无脱水现象,但面目神萎,烦躁不安,或眼皮下垂,甚至抽搐而惊,使用一般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显,反复不止。如停哺母乳,往往腹泻即止,若继续哺乳,即复发泄泻。
治疗应停乳,用牛奶或奶粉喂养。先消积化滞,兼益脾胃,后平肝理脾。
药用 炮姜2克、山楂肉炭9克、炒麦芽9克、焦白术6克、陈皮3克、甘草24克、木香2克、党参5克,共研极细末,每次口服1~3克,一日3次。药后大便成形,次数减少。再进行平肝理脾治疗:白芍5克、白术5克、陈皮5克、防风3克,水煎服,一日1剂,一般2~4剂基本治愈。
湿疹型泄泻
婴幼儿头面奶癣干涸,便发腹泻。次数增多,质黏色青,腹胀纳减,舌苔白腻,病程缠绵,而精神如常。此种泄泻即为“湿疹泻”,临床较为常见。有人将此病症比喻为“翘翘板”,言其奶癣、泄泻二者交替出现,此起彼伏,经久不愈,治疗颇为困难。如任其自然,多至3~4岁方趋康复。其治疗主要抓住一“湿”字,利湿则安。治疗以疏运脾胃、清肠化湿为主治则。
药用 白术7克、川朴5克、地榆炭7克、木香5克、苡仁7克、大腹皮7克、马齿苋7克、车前子7克、麦芽7克。湿热明显者加淡芩3克、川连2克;奶癣作痒者加白藓皮5克、地肤子3克、蝉衣3克。临床应用多年,疗效显着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