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访全国人大代表、浙江省委书记、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赵洪祝
“生态兴则文明兴,生态衰则文明衰”,为了山更绿、水更清、生态环境更美好,浙江省近年重拳出击,铁腕治污,在生态建设上投入千亿元资金,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,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。全国“两会”前夕,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、浙江省委书记、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。
记者:近年来,浙江大力倡导建设生态省,推进生态文明建设,成效如何?
赵洪祝:近年来,浙江省大力开展生态省建设,全面推进环境污染整治,出台了40多部法规文件;创建了环境综合决策、区域协调、生态补偿等机制;开展“百矿示范、千矿整治”和“绿色矿山”活动;实施农村环境整治工程;推进排污权交易等等。2008年全省环境质量稳定,八大水系、运河和主要湖库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68.4%,比去年提高7.6个百分点;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天数比例达83.6%以上。全年我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%以上,化学需氧量、二氧化硫排放量均下降3%以上。目前,浙江已累计建成1个国家生态县、43个国家生态示范区、6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、138个国家环境优美乡镇,森林覆盖率达到60.5%,生态省建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。
记者: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,浙江对生态环境的认识有哪些变化?
赵洪祝:我省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从最初的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,发展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,再到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。绿水青山的自然生态价值弥足珍贵,保护和开发利用好了,就是金山银山。我们绝不能牺牲绿水青山去换取一时发展的GDP。省委、省政府一再强调,生态兴则文明兴,生态衰则文明衰。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,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,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,经济增长是政绩,保护环境也是政绩。
为了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,我们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,大力倡导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,加强舆论引导,普及生态文化知识,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理念;开展环保知识进机关、进企业、进社区(农村)、进学校、进家庭的“五进”活动;不断深化绿色系列创建,已累计创建国家绿色学校49所、全国绿色社区27个、国家绿色家庭22户,并创建了一大批省级绿色学校、绿色社区、绿色医院、绿色饭店、绿色家庭等。
记者:应对世界性的金融危机,中央投入4万亿元拉动内需,浙江也投入8800多亿元与之配套,大批项目的启动势必给生态环境造成压力,浙江如何应对?
赵洪祝:中央制定了“保增长、扩内需、促调整”的方针,大规模的投资建设将集中开建,这给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带来很大压力。在“保增长”成为“重中之重”的背景下,有人认为,为了实现今年经济“保增长”的目标,在生态环境、耕地保护、资源能源等方面可以作出一些牺牲,环境保护的“硬杠杠”可以宽一宽,节能减排的“紧箍咒”可以松一松。这已引起我们的足够警惕。
若如此,以前在节能减排中被砍掉的项目和工程就会死灰复燃,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就会停滞甚至倒退。可以说,今年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来说,我们面临严峻的考验。对此,省委已专门召开会议,作了具体部署,提出了明确要求。我们强调,各地各部门务必保持清醒头脑,增强忧患意识,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生态环境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,决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追求一时的发展。
记者:改革开放30年来,浙江经济高速增长,但土地、能源、水等资源和环境容量已逼近极限。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,浙江如何应对?
赵洪祝:地球上的资源有限,地球净化和容忍污染的能力有限,作为一个人多地少、自然资源匮乏的省份,浙江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。2008年,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486.9亿元,比上年增长10.1%;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078美元;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27元,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258元,分别增长10.5%和12%。
|